• Jan 07 Thu 2016 20:59
  • 思考

隨著年紀增長,以及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

每個人的記憶存量都非常巨大,面對這麼大的記憶存量,

人為了簡化生活會自動啟動"遺忘"機制,

這種人生的好處是比較容易有新鮮感。

而我的生活,則是每天會花許多時間思考,思考甚麼呢?

問題的因果關係

首先,這世界上有很多問題,我偏好的問題除了自身的問題外,

最感興趣的問題有兩類

為什麼某個人創業成功/失敗?

為甚麼某個制度造成了某些結果?

在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有些問題會附參考答案,

如前進人民幣、邏輯思維、詐欺遊戲、MR.Jamie..等,

(這些完整演示因果變化的平台特別的珍貴)

更多問題的答案讓人覺得有疑慮,或者根本沒有答案,

此時就需要打撈過往經驗,一一比對驗證,

而這件事一開始的進展非常緩慢,

後來就能漸漸地確立一些問題的因果關係,形成一個邏輯

而當整合足夠數量的邏輯後,就會形成自己的邏輯系統

當建立邏輯系統後再回頭看以前的問題,就可以快速精準的找到答案。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先說明這標題中的善與惡,來自於中華文明的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

惡倒不是邪惡的意思,而是人的生物本能,如自私、保守、貪婪、團結..等,

而善的意義,則是結成更大的人類社群所需的價值觀,

以因果的角度來看善惡,人類基於本性,都希望構建大同世界,

所以可以把惡看作是因,善看作為果,

問題是,從一個惡的因開始,如何能求得善果呢?

一般人直覺的答案是:教育,

但這並不實際,舉個例子,

在一個盜匪猖獗的年代,要如何讓人民安居樂業?

很明顯,這個例子的前者為惡因,後者為善果,

而僅僅教育在兩者之間的作用顯得特別無力,

因為我們無法藉由教育直接推論兩者的因果關係。


另一方面,社會現象的因果關係不是科學定理,無法用數學公式表達,

那麼改變社會現象因果關係的力量到底是甚麼呢?

簡單來說,也是我們熟知的兩個字:賞罰,

賞罰可以改變社會的道理很簡單,僅是利用人類與生俱來趨吉避凶的本能

值得一提的是,賞罰最重要的工具:錢。


以賞罰作為改變社會的動力便實際多了,

下一個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好的賞罰制度呢?

舉個例子,如何針對低薪問題設計好的賞罰制度呢?

我們可以很直覺想到政府補貼加薪,以及處罰低於最低薪資2種辦法,

而這2種辦法都會有對應的破解對策..(這裡先按下不表),

不論用哪種賞罰制度,實行新制度的成本都是原來制度的運作成本+新制度成本,

因此如果原來制度的運作成本不變,新的賞罰對策只是增加新制度的運作成本

就會造成法律越來越複雜,內耗越來越嚴重,制度越改越窮..


而好的賞罰制度,是考量加入新制度後的社會運作模式,

換句話說,新制度成本趨近零才是好的賞罰制度,

以這個角度來看低薪的問題就會發現,其實低薪是個偽議題,

要從根本上解決低薪的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創造高薪的社會環境,

怎麼創造?

不外乎抄歐美,抄新加坡,抄高薪的社會環境,

當然,我們沒有石油,所以不能抄有石油的國家,

我們也沒有歐美的文化背景,很多制度照搬過來會無法運行..

那不就會抄錯了?

抄錯了就改阿..

沒得改怎麼辦?

那就自己想阿..

想不出來怎麼辦?

想不出來,就來問我,

其中0.1%的問題,我能給答案,

另外99.9%的問題,就如同宇宙中諸多的問題,都是無解。

這不是扯淡嗎?

當然不是..


政治問題,民眾會要求政府給100%的答案,

這本身就是個問題,解答請看責任政治


以創業的角度來看,人生過程中會遇到無數個問題,

只要有1個問題能貫穿其因果關係,設計對應的賞法制度,就是絕佳的創業項目。

起點大家都知道,人性,

而終點我有個答案,是關於創造人與環境的連結:JoinFuns


補充:

價值鏈的形成:人性的惡因 -> 問題 -> 善果

有人列舉了惡因:傲慢、窺視、..、虛榮

undefined 

我們也很容易可以想到善果有哪些:快樂、和諧、富裕..等

問題:

人有懶&健忘的問題,而Google搜尋提供的是連結,把很多問題透過Google可以連結到答案。

人有想窺視他人的慾望,臉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平台。

JoinFuns是做人與環境的連結。

責任法(暫時取名)則是做規則疊代。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在發生重大案件後,人們會記取教訓立法以防止之後犯相同錯誤,

這種法律是在特定時空下追認的結論,因此時空一直改變也就會一直產生新的法律,

另一方面,法律具有剛性以維護信服力,

所以法律僅賦予特定的職位修改的權力:也就是立法委員,

然而立法委員不一定是法律專業,通常都在忙選舉、平衡利益..

造成這種立法系統僅能處理緊急狀況,無力處理窠臼的法條,

結果形成100多位立法委員卻要維護數十萬條法條的狀況,

而法條越多代表束緮也越多,社會的運作就會漸趨僵化,形成惡性循環..

 

 

假如有人把全部的法條抓到另一個資料庫,並賦予留言版的功能,會發生甚麼事呢?

原來的法規資料庫不具有評論功能,因此民眾無法系統性的評論法條,

一個有留言版的法規資料庫,最基本可以賦予留言板3種屬性,分別為新增、修改、刪除,

 

一段時間後當法條累積足夠的民意基礎,再請立法委員跟民眾溝通,

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進行立法或修法,

舉個例子:

在系統運行了一段時間後,如果有一條法條經過10年都沒有被執行或關注,

代表這是冗餘的法條可以考慮廢除,藉此可以達到法條瘦身的目的。

再例如公訴罪刑責要怎麼判?透過公眾的留言,這個系統就能找出接近社會當下的平衡點。

 

會不會有甚麼問題呢?

有些法律有立場問題,例如勞資雙方,

由於資方處於人數劣勢,若因為人數優勢而一味偏袒勞方,肯定不利於造就有利的投資環境,

再者,有些法律有因果關係,例如稅收與社會福利,

一般人當然希望稅收越低越好,福利越多越好,但沒有稅收哪來的社會福利呢?

這種法條就不適合讓全民評論。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在的民選制度是基於每人一票的公平原則投票,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民眾,因此大部分的政治人物都是在唬弄民眾,導致菁英無法出頭引領社會進步,社會逐漸民粹化,

理想的民選制度應該以對國家的貢獻來區分,可分成3個層次

1.只要是依法繳納所得稅的人,就可以有投票權。

2.願意出更高所得稅的人(例如+5%),或者前10%出最高所得稅的人,就有提政策權。

3.願意捐超過最低門檻(例如1億)的人(人太多取前50%),可以成為候選人。


在這個制度下,一個取得投票權的公民,在選舉時他會看到

候選人A:承諾以價格A執行政策a,b,c,其中a政策有a位提出者,b政策有b位提出者,c政策有c位提出者

候選人B:承諾以價格B執行政策a,d,其中d政策有d位提出者

假設最後B選上,執行政策a,d的實際價格也會由B多退少補(詳見責任政治)。


另一個重點是有錢人或者是投機者會不會有舞弊的狀況?

一個有錢人或投機者要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政策,有2種做法

1.花錢培養提案人:在這個制度下的提案人數可能達到10~100萬,就算只培養1千個提案人的金額也是天文數字,而且採用提案人多的政策也不一定選得上,因此不可行。

2.自己成為候選人:首先,得跟其他有錢的候選人競爭,就算選上了,也要確保提案的政策能夠做到(沒做到要貼錢),做到了以後有餘力才可能再做營私的事,所以基本上不可能。


這樣的制度有甚麼疑慮?首先這樣算不算買官?

確實,沒錢的人無法成為候選人,傳統的買官是買到以後能自己決定做甚麼,但這個制度是選上後至少要做到提案的政見。

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選一個自己賺不到錢的人,可能有本事幫社會賺錢嗎?


這種制度會埋沒了像韓信這種天生適合居高位的人?

是的,應該說古今中外所有正式的制度都會埋沒韓信,因為破格提拔這種例子的風險太高。


這樣的制度只考慮錢,小眾市場沒有活路,社會無法多元發展?

錢是一個國家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用錢作為認定基礎才能做到公正量化,

另外,政策提案的門檻並不高,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各種政見,

再說了,不管哪種制度,都是取決於候選人要不要採納政策,以及選民要不要投候選人。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問題,一個連續殺人犯對社會的傷害比較大,還是一個政治人物的錯誤政策,對社會的傷害比較大?

一般的常識就能判斷出來,錯誤政策對社會的傷害肯定比殺人犯大,接著我們順著這個邏輯往下推,

社會對連續殺人犯會處以極刑、酷刑或誅九族的懲罰,

如果依照比例原則,發佈錯誤政策的政治人物(簡稱政客)應該受到比前者更嚴厲的懲罰,

但事實上有甚麼方法可以制裁政客呢?我們都知道目前對政客沒有任何制裁辦法,頂多只能下次選舉不選這種政客,

而實際上政客的生命財產卻不會有絲毫受損,這不就是非常不合理的現象嗎?

所以目前的政治人物都陷入一個邏輯,

1.選前比開牛肉政見

2.選上印鈔票、加稅或官商勾結賺錢

3.下次選舉被對手挖瘡疤

政治人物不是神,不能憑白變錢出來,結果只能疲於奔命挖東牆補西牆,謊話連篇。

因此,目前所謂的責任政治,只是一句笑話。

 

不過我認為"責任政治"是有可能用另一種方式實現,方法很簡單,公開事實而已,

首先,政府可以先公佈即將卸任官員政見的收入、支出與目前負債,

之後的候選人提出新政時,一佈公佈對應的收入與支出,以及與前政的異同,

人民就可以根據政策對應的預算做出選擇。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政策執行結果可能跟預算有出入,

如果一個政策多花錢才做好,主政者應該拿自己的財產出來填,

同樣的邏輯,如果一個政策少花錢才做好,少花的錢也應該給主政者,

這樣才能稱為責任政治吧!

 

舉個例子:

假設A、B、C三位候選人同樣提出公車免費的政見,

A候選人預算要花2億,而這2億是取消原有的國小營養午餐免費,

B候選人預算花2.2億,2.2億是加重課汽車燃料稅,

C候選人預算花2.5億,拍賣一塊國有土地來籌措經費,

其中A是競選連任,而且之前政見的執行結果預計A還會賺2千萬,而B、C是第一次參選,

我想這樣的政見比問選民"要不要公車免費",這種看似無庸置疑但後續不知道要付出甚麼代價的政見還好吧。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傳統的公司治理大多會以KPI考核方式管理,

僱主以一份固定薪水+股權或抽成,用內部競爭的方式請員工盡量多做事,

過去在高專業度的產業因為員工的專業能力需要長期訓練,確實就需要用這種辦法,

企業往往也只能"希望"但實際上很難找到能力強、忠誠度又高的員工。

因為KPI制度會衍伸2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勞資對立,

老闆當然希望員工領越少錢做越多事越好,員工則希望領越多錢做越少事越好,兩者立場恰好相反。

所以傳統的僱傭關係老闆會盡可能要求員工,而員工則想盡量偷懶。

第二個問題是傳統的企業創新往往都是老闆自己的再創業,傳統企業的員工很難創新,

因為假設一個員工在傳統企業中創新帶動公司成長,

卻往往只領得到少部分股權與分紅,大部分公司成長的好處還是歸於老闆(股東),

這樣的結果員工當然不像老闆會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來拼。

 

前面的狀況隨著網路資訊發達,產生了2種局勢變化,

第一種是網路降低了前面所說高專業度的產業的門檻,

現在一個外行人只要善於利用網路資源,短時間內就可完成很多從0到1的事情,

例如出版桌遊,做電動車電池,跨國貿易,打官司,做網站..等,

因此只要肯學習,短時間就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初階專業人才,隨著這個的邏輯成立,

第二種變化是市場上很容易出現各種素人外包公司,例如網站外包公司。

 

在這兩種變化的趨勢下,企業很難再用高專業度綁住人才,

一個優秀員工甚至一般人,越來越容易透過自學發展成專業外包公司,

同時外包發達也會讓一個企業的核心人力需求越來越低。

這時我們再看一個優秀人才的特質,重視的就不再是專業特質,而是快速學習能力,以及管理(外包)能力,

而企業又該如何與優秀人才建立僱傭關係?

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瞭解企業畢竟還有2項優勢,資本與組織,這也是優秀人才跟企業之間的最終差距,

一個優秀的人才要成為企業,無可避免還是得經過出資本,凝聚人才形成組織的過程,

這兩件事都是目前企業就已經俱備的條件,

因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優秀員工運用公司內部的資源創業?

 

簡單來說,老闆要肯把創業成功的好處給員工,因此本文建議用分散會計的制度,舉個例子:

假設公司撥出100萬盈餘給優秀員工創業,有員工運用這筆錢在公司內找同事組織團隊創業成功了,

第一年為公司多賺了100萬,第二年為公司多賺了300萬,

只要能把多賺的部分獨立出來,之後的問題就簡單了,最簡單的做法至少母公司跟創業團隊可以把多賺的部分平分

另一個方法也可以把"增量"分給團隊,也就是第一年給團隊100萬,第二年給200萬(300萬-100萬),

這樣分夠嗎?我們知道目前蘋果一年的獲利是數百億美金,也就是按照分增量的方式創業團隊最終可以分到數百億美金,

不管怎麼分,公司畢竟提供了資本與組織,並且承擔創業的風險,總會達成員工內部創業的某個平衡點。

 

總結本文,為了讓員工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並獲得應有的報酬,為了讓企業能夠持續創新獲利,

未來應該朝向建立一個讓優秀員工可以調動公司內部資源創業的平台,並且讓創業團隊收獲應得的果實的公司。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7 Wed 2014 09:42
  • 人才

新聞上常看到企業家缺人才,以及人才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

這裡先將人才分三種,即專才、將才與帥才,

 

專才:具備某種專業技能,舉凡作業員、工程師到醫生都屬於專才,

專才是受雇於企業家的受薪階級,薪資需用時間與勞力換取,

而且技能通常有市場的參考價碼,波動很小。

簡單來說,能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專才。

 

將才:管理專業技能以達成公司目標的人,通常擔任企業內的管理職,

將才也是受僱於企業家的受薪階級,不過最重要的工作是依據公司所訂的方向,指揮下屬達成目標,

通常將才會持有股份,好的將才應該以股份的收入為努力方向,並能用最小的資源領導專才創造出最大的利益。

換句話說,基本除了需要專業能力外,還需要有領導下屬的能力,

不過專業能力與領導能力只是將才的維持條件,況且沒當上管理職前也很難確定一個人有沒有領導能力,

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做到管理職,主要還需要靠幾種先決條件:

1.跟老闆的關係好,家族企業最常見。

2.擁有頂尖的專業技能,而且跟老闆的關係不錯。

3.願意承擔大家都不願意承擔的責任,而且跟老闆的關係還過得去。

總之,跟老闆的關係好壞,絕對是成為將才的先決條件。

 

帥才:成功的創業家,必須是帥才,

而成為帥才的第一要素,是得先觀察市場找出某個領域的利基模式,

接下來得成為那個領域的專才,並且在領域中領導將才把利基規模化,

換句話說,是否為帥才的差異在於眼光,即看人與看事情的眼光,

並且具有極強的執行力,可以隨時取代團隊內的關鍵性角色(即危機處理能力)。

因應上述的條件,帥才通常有多變的生活型態及自律的生活態度。

 

看到這裡,你知道自己屬於哪種人才了嗎?

 

註: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是帥才,但還是無法成功的常見原因,整理如下,

一開始自覺有很好的idea,但缺少執行力驗證,

有執行力驗證後,找不到能合作的將才,

找到將才後,無法訂出留出將才的條件,進而無法凝聚團隊,

凝聚團隊後,錯估規模化的市場局勢,

規模化後,無法在龐大的利益下約束將才的忠誠度。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Dec 01 Mon 2014 08:54
  • 選舉

這次選舉柯P根連D的攻防引發全國的討論,不過最讓我覺得配服的反而是賴清德,

只花一千萬競選經費而能大勝對手兩倍多,默默的躺著選都能贏,這..才真正堪稱為政績牌!

反觀其他地方的候選人的觀光公車免費、學校午餐免費..等政見實在讓我不敢恭維;

首先選民的觀念應該是:選舉是選一個人來花你的錢(稅),如果這筆錢換成你自己來花,你會怎麼花?

當觀光公車上實際的載客率只有幾%,你願意花幾千萬來辦觀光公車嗎?

學校裡真正需要免費午餐的小朋友或許也只有幾%,你願意花幾億讓全部的小朋友午餐免費嗎?

這類的政見應該屬於照顧弱勢的生存權,然而目前真正弱勢的族群卻往往得歷經困難才能獲得少許資源,

應該把資源集中在真正弱勢的人身上加大力度發放,那些小恩小惠就都免了吧。

 

此外,近年來台灣的創新不足,根本的原因在於很多錢都拿來扶植大企業,

例如常看到一些上市公司都在跟政府申請補助,每次請都是千萬元起跳,

但是一些新創小公司想請個幾十萬都很困難,這種環境下台灣的企業又怎麼能換新血呢?

 

台灣每年的稅收大概是2千多億,而政府舉債卻超過4兆,

原因當然是因為前人亂花錢導致債留子孫,

之前還聽過有些地方政府每天開門就要付300多萬利息的傳聞,

選舉前每位候選人都瘋狂灑錢開政見,然而選上以後卻往往沒錢實現政見,

讓選民對政治人物的印象充滿謊言的疑慮,候選人也只能講些好聽話安撫民眾,

(例如最常聽到的就是"希望",現在本人對於講好聽話的候選人都有些反感)

希望候選人能把政府有多少錢?每個政見預計要花多少錢?差額如何處理?都交代清楚,

尋求連任的人若也能公布之前的政見完程度及所花的錢,

才能讓大家看到最真實的一面。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是因為感情、健康、錢..等原因,為什麼我們常為了這些原因感到憂慮與痛苦呢?

我想這些憂慮、痛苦是因為每個人選擇了某些好處後,所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例如每個人都希望當自己的人緣好,那麼人緣好的人的代價是甚麼呢?

通常一個人的人緣會好,是因為這人的自主意識較低,善於與他人妥協,

這種人通常下班後都跟朋友聚餐玩樂,可是當這人被期盼有某些作為時,

就容易因為與他人妥協而讓別人覺得不求進取,因此代價是常會庸碌一生。

 

這時常會聽到友人提出反證,是一種領導型人緣好的人,

要當個領導型的人其他代價就暫且不提,以人緣的方面來說,

領導型的人在自己的集團內人緣當然好,但代價則是會有敵方集團,

在敵方集團的眼中,領導型的人就是邪惡集團的領袖,常會被深惡痛絕。

因此,其實好處與代價都是平衡的,沒有對或錯,

差別只在,每個人對於代價的感受卻都不同。

註:以上的經驗會根據每個人的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誤。

 

那麼,要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憂慮與痛苦呢?

方法是得先思考這些代價背後的好處是甚麼,找到這些好處了以後,

不論是放棄好處擺脫痛苦,或還是要好處自然也比較能接受痛苦,

又或者是少拿點好處也少些痛苦,答案很自然就會浮現,

只是人很難自我醒覺找出答案,得找人討論,

而可以透過討論幫助人找到答案的人,卻也是少之又少....

註:好處通常都追溯到人的基本欲望:如自由、健康..等。

 

以上的論述也適用於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常會碰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明明已經選擇了條件最好的人交往,最終卻還是會分手呢?

因為人是因為好處交往,卻也因為付不出代價而分手,

所以一段長久的關係通常不是選擇好處最多的對象,

而是選擇最能夠付得出代價的對象,才是長久之道。

Li-Ren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